屏下摄像头时代来袭,那么是怎么将摄像头藏在屏幕下方的呢?(二)
在上一篇文中,我们讲到如果将手机做成透明OLED会导致显示亮度低并且显示对比度下降,那我们这篇就来说说实现OLED透明之后,显示效果的保证方法。
三星在 2010 年 CES 上展示的透明笔记本。图片来自:Wired
其实,把显示屏实现透明的这项技术很早就被发明出来了。早在 10 年前,借助 OLED 屏结构层级较少、独立发光的优势,三星便向我们展示了透明笔记本、透明窗户等一系列产品。
就近期来说,小米的透明电视,其实也是显示屏透明化的一个典型例子。
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,这些设备的屏幕在显示或不显示图像的时候,都是灰蒙蒙的一块,而不像玻璃那般通透,这意味着它们并没有做到 100% 透明度。
只要有足够数量的透明像素点,屏幕自然而然也会获得一定的通透效果
原因是什么?因为这些屏幕只是将其中一半的发色像素,换成了由高透明材料制成的「透明像素点」,相当于只有一部分面板区域能透过光线。
而另一半子像素,仍然会布满密密麻麻的红绿蓝子像素,为的就是确保图像的现实。
虽然真正透明的部分只有一半,这也足以「骗过」用户的眼睛,让我们感知到透明,看到屏幕背后的东西。
OPPO 的屏下摄像头技术展示图
某种程度上说,屏下摄像头的诉求,其实和透明电视很类似了。因为只要屏幕透明了,摄像头自然就能捕捉到来自屏幕另一端的光线。
不过在实现方式上,两者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差异。
手机屏幕只需要实现顶部一小块区域透明,就能供摄像头拍照使用
首先,手机还没办法像电视一样,可以将屏幕后背的电路板、芯片等组件放在额外的主机上,所以它并不需要做「全屏透明化」,只需解决前置摄像头那一小块区域的透光性即可。
其次,由于手机屏幕距离人眼更近,所以对显示精度的要求会更高,如果贸然减少大量像素点,等于说是让我们重回 480p 的马赛克时代。
目前大部分屏下摄像头方案,都采用了「分区」的形式,来解决局部透明的问题
出于这两点考虑,这也是为什么,现阶段的屏下摄像头方案会将显示屏一分为二,分成「主显示区」和「摄像头区」两部分。
核心目的,就是想让大部分屏幕依旧延续原本的色彩、亮度优势;其次,再对「摄像头区」这一块极小区域「动手术」,把它屏体中的正负极都换用高透明材料,把透光率做上去,让摄像头捕捉到足够多的光线。
中兴表示,AXON 20 的「摄像头区」占比仅为 0.2%
真正难解决的,其实是让「摄像头区」去兼顾「图像显示」和「拍照成像」这两方面的需求。
毕竟,哪怕它面积再小,它还是要显示颜色,还是要保持和主显示区的一致性,那么它就必然要保留一定的像素点。
小米更倾向于选择不牺牲像素量的方案,然后靠像素间隙来实现透光
此时,两种方案便应运而生了。
其中一种是降低像素总量,增加透光面积,这其实和透明电视的原理很类似。
而另一种方案,则是在维持原有像素总量的基础上,将单个像素的面积做小,再利用像素间的空隙来实现透光。
中兴 AXON 20 选择降低「摄像头区」的像素密度,来解决透光性,但更低的 PPI 也会造成视差,导致「色块」的出现。图片来自:B站up主JD大手哥
老实说,两种方案的效果孰优孰劣,目前还无法下定论。因为不管是从中兴 AXON 20 的真机上手视频,还是说小米放出的工程机视频中,我们还是能在特定角度或是某些非深色界面下,看到一个小「色块」的存在。
小米最新的方案对于摄像头区的隐藏较好,但左上角的屏下区域也并非完全不可见
这个「色块」,便是屏下摄像头所处的「摄像头区」了。这是因为像素密度的降低,导致和主显示区精度的不一致,才会出现这种拼接痕迹。
就目前来看,包括像小米、OPPO、vivo 等厂商都仍在解决这个「色块」的显示不一致问题,比如说能否让它变得不明显,能否解决特定角度下的色差情况。
年初 vivo 推出的 APEX 2020 概念机
屏下摄像头另一个要面对的问题,就是自拍效果。「能不能拍到照片」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解决了,现在我们更关心的,是它「能不能拍得和其它手机一样好」。
这不仅对前置镜头的感光元件提出了更高的硬件要求(更大的光圈,更大的底,进更多的光),同时,一些物理层面实在无法消除的部分,则要靠算法来弥补。
如果最终,屏下摄像头的拍照做好了,哪怕是「摄像头区」仍有一些视差问题,它依旧可以作为挖孔屏的替代,让大部分手机回归到完整一块屏的体验上。
但如果还做不到,甚至无法达到大部分人的可接受标准,我实在不认为,人们可以在忍受视差的同时,还要丢掉原来的美颜照。
Recommended products
推荐产品
Recommended video
推荐视频
Recommended news
推荐新闻